“慢餐”撞击“快餐”快慢不必拘于一格
发布时间:2016-07-28

   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促使“快餐”逐渐成为一种饮食文化。据说正流行于国外的“慢餐运动”由一位意大利人发起,初衷是抵制快餐及超市文化的冲击。而对于国人而言,“快餐”和“慢餐”,究竟谁对健康更有益?


    当“快餐”站在营养学的天平上


   “快餐”概念的引入似乎是源于1987年11月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厅在中国北京的开业,其实中国的传统早点和小吃都可以排入“快餐”之列。然而,西方快餐的东进更完善了就餐环境的舒适、卫生、规范等经营理念,对我国的饮食业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。


   毋庸置疑,不管是什么种类的“快餐”,都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,或许某种“快餐”的这种营养素含量高,而那种营养素含量低。所以,如果一并地指责某种快餐是“垃圾食品”,则有失公允。


   从营养学的角度来关注的问题是:吃“快餐”的是哪些人?他们怎么吃,吃多少?如对于肥胖者而言,吃的数量过大、次数过多,就会发生营养过剩,从而导致“三高症”等疾病;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,经常一日三餐以“快餐”为主食,既可能因食品的种类单调而导致营养素缺乏,也可能因能量摄入过多、营养过剩而发展为“小胖墩”;也有人因进食过快,致消化不佳,进而产生营养不良。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,也难以尽述。


  “快慢”无标准,意识高于形式


  “慢餐”较之“快餐”,其摄食的优点显然是:进餐时间较长、细嚼慢咽、轻尝缓味、从容不迫,既有益于消化吸收营养,又显示餐桌文明礼仪,是饮食文化的一种优雅内涵和高度境界。看似“快餐”和“慢餐”在形式上的差异在于就餐的速度和时间的长短,其实两者的本质区别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可言,也很难将其定量化。因为个人的习惯不同,个性化的差异很大,5分钟、10分钟快不快?半小时、一小时慢不慢?吃饕餮盛宴、满汉全席要半天甚至一天,这是享受还是难受?


   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解读,不管是就餐的时间、场所、食品有何不同,都应该有“慢餐”的理念和意识,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摄入、消化、吸收。而“囫囵吞枣、狼吞虎咽、饥不择食”等在先人的词典里从来都是形容饮食过程的贬义词,是要努力避免、坚决反对的现象和场景。


   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“慢餐不慢、快餐不快”之际,才是“合理营养、平衡膳食”的科普理念深入人心之时。如果我们掌握和运用正确的营养知识和科学意识,就能保证各类营养素的摄入,从而维护机体的健康。


版权所有:金华广德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备案/许可证号:浙ICP备06016083号-1
运营单位:金华广德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  客服热线:400-187-2685   0579-89169730   0579-89169731
地址:金华市金帆街966号1幢4楼404-406室    价格举报电话:12358